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32篇
  免费   1885篇
  国内免费   2729篇
测绘学   117篇
大气科学   203篇
地球物理   1522篇
地质学   8269篇
海洋学   713篇
天文学   2132篇
综合类   595篇
自然地理   1295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423篇
  2021年   448篇
  2020年   417篇
  2019年   460篇
  2018年   417篇
  2017年   417篇
  2016年   432篇
  2015年   493篇
  2014年   534篇
  2013年   540篇
  2012年   580篇
  2011年   553篇
  2010年   459篇
  2009年   755篇
  2008年   612篇
  2007年   681篇
  2006年   776篇
  2005年   575篇
  2004年   592篇
  2003年   632篇
  2002年   503篇
  2001年   466篇
  2000年   490篇
  1999年   399篇
  1998年   429篇
  1997年   302篇
  1996年   236篇
  1995年   232篇
  1994年   185篇
  1993年   151篇
  1992年   129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31.
宋子东 《海岸工程》2005,24(1):59-62
分析了新建水坝及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对坝下游水流及泥沙的影响,用一个简易河床模型来说明新建大坝后下游河床的演变规律,通过坝下游河床一般演变分析来阐述局部冲刷对已建水工建筑物基础的影响及对已建水工建筑基础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2.
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流体压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民屯凹陷是辽河断陷内4个下第三系凹陷之一。在综合利用钻井、试井及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并论述了大民屯凹陷流体压力特征。基于57口井的声波测井资料,凹陷内泥岩压力特征可区分为正常压力、异常压力或强超压等类型;根据152口井391个点的压力测试数据,凹陷内产油层段的压力梯度多接近于1;利用公式法模拟计算了47条地震剖面的流体压力、剩余压力及压力系数的分布特征,凹陷内剖面压力系统自上而下一般由正常压力、弱超压和强超压3部分组成。此外,还根据流体压力演化的基本原理及钻井、岩性与试井等实际资料,模拟恢复了大民屯凹陷的压力演化史,其可划分为超压原始积累、超压部分释放及超压再积聚3个阶段。总体上,大民屯凹陷的超压强度低于渤海湾盆地其他地区的超压强度。  相似文献   
133.
胶莱盆地发育演化及其油气前景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胶莱盆地区域地质特征,地球动力学背景及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特征分析,论述盆地的发育和演化阶段,并对胶莱盆地含油气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4.
晚中生代─新生代南海周缘地块运动与南海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由华南几个盆地的古地磁数据综合而得的反映该区白垩纪以来古纬度变化曲线,结合Schmidtke等(1990)发表的加里曼丹150Ma以来的古地磁数据,表明华南与加里曼丹在40Ma前具有大致相同的古纬度变化史,差异仅出现在距今30Ma前后和10Ma以来。若此趋势可靠,则可作出下列推断:(1)南海的扩张只能发生在距今30Ma附近或10Ma以后华南与加里曼丹反向运动时期;距今30Ma的扩张已被广为接受;(2)华南与加里曼丹之向可能存在的古南海只能在91Ma之前存在;(3)南海演化可能存在两期扩张。南海的拟合可通过沿3500m等深线的先道时针旋转、后北向平移两个步骤完成。这与Hayashida等(1991)提出的日本海张开与扩张模式很相似,提示东亚边缘海的形成和演化可能具有同样的机制。华南距今50Ma以来的古纬度变化与Tapponnier(1982)的传播挤出构造模式所预期的基本吻合,表明距今50Ma以来华南古纬度变化的运动学机制可用Tapponnier模式作解释。  相似文献   
135.
渤海、北黄海海冰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渤海和北黄海的冰情随着历年冬季气候差异而不同.暖冬海冰覆盖范围不足海域的15%,而寒冬可覆盖海域80%以上.概述了海冰监测及资料来源.冰覆盖面积、外缘线位置和冰况等级等被作为反映结冰海域冰情的指标.用大连和营口站的气温表示渤海、北黄海海域的局地气候.用1952~2000年大连的月平均气温描述冰情的变化.给出冰情指数由1952/1953年到1999/2000年随大连站月平均气温变化.影响渤海和北黄海冰情和气候的因子很多,诸如大气环流的演变和太阳活动等.分析了多种因子与冰情的滞后相关,指出20世纪90年代渤海冰情持续偏轻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相当一致;渤海和北黄海冰情的年际变化与El-Nino现象以及太阳活动周期有关;讨论了海冰季节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6.
王文介 《海洋科学》1992,16(6):54-57
以神泉通道和乌坎通道的演变实例说明,河口型与河口湾型通道的形成和演变受径流量或潮流量的制约。而人为作用使径流量或潮流量减小,导致通道地形急剧演变和稳定程序变差。因此必须保持径流来量或纳潮量不变。但对不同类型的通道要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7.
Based on the Nansha Islands' closed atoll conception-remote sensing system in Part Ⅰ,through the solution of the information function value and isostatic value of closed and quasi-closed atoll, and by using topological analysis on growth form and the composite remote sensing quantization date as the calculating coefficients, the feature vector system and its mathematical model of two kinds of atoll are built, and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is made with some examples.  相似文献   
138.
国外海岸沙丘形成与演化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对海岸沙丘的研究已从主要对其地貌形态的研究转向海岸海丘与海岸变迁尤其是全球变化关系的研究上,海岸沙丘形成与演化的研究倍受关注,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里介绍了国外在海岸沙丘形成与演化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及其成果,并以此探讨了国内今后开展海岸沙丘形成与演化研究的主要方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139.
Morphodynamic modeling is employed in the present work to predict the long-term evolution (over the next 100 years) of typical sedimentary coasts in the western Russian Arctic. The studied objects are the coasts of Varandey (the Barents Sea), Baydaratskaya Bay and Harasavey (the Kara Sea). The model developed takes into account both the short-term processes (storm events) and long-term factors (for example, changes in sea level,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gross sediment flux, lack or excess of sediment supply). Predicted and observed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coastal profiles are shown to agree well for time scales ranging from weeks to decades. It is revealed that under give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storm surges and associated wind-driven circulation. The water level gradient created by a surge generates a seaward flow at the bed. This outflow is shown to be an important destructive mechanism contributing to the erosion and recession of Arctic coasts. The rate of change is found to depend on both the exposure of the coast (relative to the direction of dominant winds) and its height above the sea. The open coast of Varandey is expected to retreat as much as 300–500 m over 100 years, while recession of the less exposed coasts of Baydaratskaya Bay would not exceed about 100 m/century. If long-term sediment losses are insignificant, the rate of erosion decays with time and the morphodynamic system may tend toward equilibrium.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xpected relative sea-level rise (up to 1 m over the nearest 100 years) is non-crucial to the future coastal evolution if an erosion activity is already high enough.  相似文献   
140.
本文主要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多年固定断面的测量资料和海洋地质研究所1988年两个航次调查结果,结合黄河水沙资料的分析,对水下三角洲的地貌特征、地貌演化及形成机制进行了论述,尤其对三角洲前缘的地貌演化趋势进行了较详细地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